当地时间22日,北京时间23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这是美联储今年的第二次加息,也是去年启动本轮加息进程以来的第9次加息。在此次加息之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升至4.75%~5%。
美联储最新会议纪要显示,为了实现最大就业及让通货膨胀率回落至2%的目标,委员会决定加息。这也是自2022年3月以来第9次加息。据统计,目前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是200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因为考量是否提息、提息多少主要是考量CPI,也就是通胀率的增长情况。从目前来看,应该说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2%,现在的水平应该是在6%,这中间有很长的距离。
(资料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了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他表示,较高的利率和较慢的经济增长正在对美国企业产生拖累效应,此外,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几乎所有成员都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
摩根士丹利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从政策路径来看,美联储通过持续加息来对抗通胀问题的效果是越来越差,未来美联储需要更多转向更为灵活的预期管理和更多元化的资产负债表缩减来实现抗通胀目标。
目前美国国内问题频出美联储抉择艰难
事实上,从去年3月至今,美联储本轮的多次加息已经在美国国内带来了诸多影响,专家表示,本次美联储在讨论利率决议的时候,面临着艰难抉择。本次的决定,也会在美国国内以及全球带来深远影响。
根据美国已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国密歇根消费信心指数低位徘徊,商业零售销售持续低迷,零售库存水平持续上升。在生产制造方面,制造业PMI已经连续4个月运行在50的荣枯线之下,而此前支撑美国经济的房地产投资也开始见顶回落。
此外,银行贷款经理指数反映出银行放贷意愿和企业借贷意愿双双大幅下行,美国CEO经济展望指数中的资本支出指数创出了两年半以来的新低。综合来看,美国在实体经济层面疲态已显。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加息的目标是把通胀率降下来,它其实对于经济的其他方面是会有所影响,美联储这样的一个相对比较长而且幅度比较高的加息过程,实际上导致美国经济已经在放缓。所有的人包括老百姓和企业,都会感受到加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与此同时,美联储实施加息及其他一系列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美国国债等债券的收益率短期与长期严重倒挂,进而影响部分机构的金融资产急剧缩水。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另一方面,企业由于融资环境恶化从而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也加剧了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愈发不容乐观。美联储去年以来的一系列行为,已经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流动性明显承压,甚至个别银行出现挤兑现象,若不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不排除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银行发生类似情况。
专家指出,美联储目前必须要在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稳定当中做出艰难抉择,继续加息将加剧银行流动性危机;而暂缓加息则无法有效抑制通胀并削弱一年来不断加息的效果,导致高物价继续侵蚀美国民众的生活。短期来看,美国仍将持续维持高利率水平,这也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负面影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在这个过程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规模小、经济结构业态单一的国家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大。这个受损的程度无论是对它的实体经济还是对它的金融机构,冲击就会是放大效应。
国际机构看好中国加码投资人民币资产
与美联储从去年到今年的政策相比,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保持政策定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经济持续企稳向好,也使得外资持续看好中国发展,加码投资人民币资产。
高盛日前表示,考虑到中国国内人员流动性快速恢复及前两个月强劲的经济活动数据,将一季度及全年中国GDP同比增速预测值分别由此前的2.7%和5.5%,上调至4.0%和6.0%。
与此同时,贝莱德智库等多家机构也上调了中国股票评级。被视为“国际资本配置A股风向标”的北向资金,今年以来已累计净流入超过17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传递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及人民币资产表现的信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恢复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人民币资产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逐步凸显。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速度较去年明显加快。此外,在直接投资方面,目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保持正增长。综合来看,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长期向好的态势,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依然有较高吸引力。
许多专业投资机构表示,从中长期看,中国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前景广阔,会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加码投资中国。这也将使得在未来,人民币资产在全球配置中的比重,将不断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相匹配。
安联投资全球首席执行官托比亚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人口,预计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资产管理在岸市场。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拥有的广泛的主动投资解决方案,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并支持中国经济发展。
来源 央视新闻
编辑 段岚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