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文堂刊本《临水平妖志》第十二回插图
【资料图】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闽台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女神之一。作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她与“海上女神”妈祖齐名,又被福州人亲切地称为“娘奶(母亲)”。历代关于陈靖姑的传说,从零星记载到蔚为大观,千百年来盛行不衰,为相关信俗文化增添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元素。
历史上陈靖姑出生、活动于何时?相关记载始见于元末张以宁的《古田县临水顺懿庙记》,其中提及“其神姓陈氏,肇基于唐”。明弘治年间的《八闽通志》详载陈靖姑“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年二十四而卒”。嘉靖年间高相的《罗川志》则称“生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正月十五日”。结合这些早期资料来看,陈靖姑生活于中晚唐的可能性较大,且其死后不久就受到了民间的祀奉。至宋宝庆年间,时任古田知县洪天锡为其庙树碑。可见,当时的陈靖姑信仰已经颇为流行,并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遗憾的是,唐末以来的这段时期,关于陈靖姑传说的具体内容,暂时不得而知。
元代时民间流传的陈靖姑故事,目前可见有两种。其一载于延祐二年(1315年)李存《送王既明序》:“临水女神也,闽人相传其亲死于妖,愤且报之,亦死焉。”作为正统的理学家,李存没有过多交代陈靖姑的“斗妖”经历,而是突出强调她的“孝心”。一般百姓则没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束缚,民间对于“斗妖”的描述想必更加丰富多彩,而这一故事元素也成为后世陈靖姑传说中的重要部分。
其二是元人笔记《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关于陈靖姑显灵救产的传闻:“建宁府徐清叟子妇怀孕,十有七月不产,举家忧惧。忽一妇女踵门,自言姓陈,专医难产。”“陈妇以产妇吹呵按摩,但见产一小蛇,长尺余,自窍而下,群仆箠杀之。”后来徐清叟任官福州时,得知当地陈夫人庙供奉的正是昔日恩人,因此向朝廷请封,并扩建庙宇,“凡有祈求男嗣及夫人难产,祷之立应”。后世陈靖姑传说中的“救产”情节,就渊源于此。
总的来看,虽然明代以前关于陈靖姑的故事记载不多,但其信仰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元素都已出现,由此奠定了后世传说的基本形态。
相较于明代以前,明清时期的陈靖姑传说从简单、分散变得繁复、连贯。如“斗妖”一事,在《八闽通志》中已经有了具体的对象:“临水有白蛇洞,中产巨蛇,时吐气为疫疠。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之。”
这些斩妖除孽的行为刺激人们进一步想象陈靖姑的法术能力。如万历道藏本《搜神记》载其“生而颖异”,“嬉戏每剪鸢蝶之类,噀之以水,即飞舞上下”。明末陈鸣鹤的《晋安逸志》称其救济路边的老妇,而后者实为神明化身,“遂授以神篇秘箓”,“得主地上鬼神”。利用这些法术,陈靖姑为闽王驱除盘踞宫中的白蛇,“夜围王宫,斩蛇为三”,“因驱五雷,追数百里,得其尾于永福,得其首于闽清,各厌杀之”。
从为亲“斗妖”,到为乡民“斩白蛇”,再到为闽王“驱蛇”,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陈靖姑的功绩逐渐拔高,而其出身也不再是简单的“生而颖异”了。清代《闽都别记》就提到陈靖姑乃观音菩萨滴血所化,长大后又去闾山拜许真君为师,习得高强法术为民除害。凭借这些想象,陈靖姑信仰与主流的佛、道二教汇合,由此获得更尊贵的身份地位。
另一方面,“救产”故事也在逐渐扩充。明人何乔远《闽书》称陈靖姑“嫁刘杞,孕数月,会大旱,脱胎往祈雨,果如注,因祕泄,遂以产终”。陈靖姑因自己死于产难,故临终前发誓:“吾死后,不救世人产难,不神也。”到了《闽都别记》中,陈靖姑一生与蛇妖斗争,在最后的祈雨阶段,被蛇妖暗算,胎毁血崩而亡,死后以救产为志。可见,“救产”故事在扩充过程中,通过与“祈雨”攀连,最终与“斗妖”故事整合到了一起。陈靖姑传说,至此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统一的故事系统。
元代流传的陈靖姑故事中,“斗妖”和“救产”分别独立讲述。发展到清代,陈靖姑故事变得饱满而综贯,形成了“出身—学法—斗蛇—祈雨—救产”的完整故事链。这一演变过程,呈现出了鲜明的故事层累特征。其中,“蛇”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经民众反复运用,最后更被塑造成了陈靖姑的“一生之敌”。这与福建山多林密,蛇虫出没无常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陈靖姑斩白蛇、救产难、护佑儿童的神职,正代表闽地民众在抗争中求生存,祈盼下一代过上和美日子的美好愿望。
而作为上述愿望的化身,陈靖姑的形象显得愈发悲情动人。按《闽都别记》的说法,陈靖姑在学法时,因自己立志不嫁,所以不愿学习扶胎救产之术。许真人预知弟子将来的悲剧结局,叮嘱其24岁时务必闭关守静。然而陈靖姑24岁那年,偏偏赶上福州地区大旱,民不聊生。为救苍生于水火,陈靖姑毅然挺身而出,往闽江祈雨。蛇妖趁机偷食她寄放在娘家的胎儿,致使陈靖姑血崩落水。她凭借最后的气力,将蛇妖捉获,却“因坠胎落水,风寒侵入脏腹,未学救产之术,不能自救”,“遂坐蛇头而化”。
直至今日,陈靖姑的神像仍然刻绘成身压蛇首的模样,似乎向世人诉说着她为民献身、死而不已的悲壮情怀。